麦收时节,石家庄市井陉县南平望村西的麦田一片金黄。闻着浓浓麦香,想到仓满廪实的丰收景象,73岁的村民冯儒华诗兴大发:“一望平川云气扬,风吹绿浪麦花香。声声布谷传十里,期盼丰收粮满仓。”
井陉县南平望村的麦田。(资料图片)
(资料图)
南平望村是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,秦皇古道穿村而过。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村民。
诗词,作为一种文体,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,千百年来,历久弥新。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,生命力旺盛的诗词是温暖人、鼓舞人的文化力量。“村史记载,我们的祖辈就把诗词文化融入到了日常的劳动生活之中。时至今日,我们仍然喜欢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。”微风拂过,麦穗微微摇动,冯儒华目视远方。
受到祖辈影响,农闲的时候,总能看到南平望村村民在田间地头琢磨诗词作品。“为什么不把大伙儿组织起来,让诗词爱好者有一个‘家’呢?”看到这样的场景,村党支部书记贾彦明心思活络起来。
2015年,由贾彦明以及村民冯国杰、安辰起等人发起,南平望村成立“平望农民诗社”,村民踊跃报名参加,他们用诗词记录乡村变化,讴歌美好生活,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。
跟着贾彦明脚步,记者向“平望农民诗社”的方向走去。走进静谧的窄巷,脚踏青石板,属于古村落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。环顾四周,村子整体环境干净整洁,虽然偶有泥土杂草,但没有看到污水和垃圾。
诗社内,只见几位村民正围在桌前,讨论着刚刚写下的一首诗词。“诗社成立后,我们邀请了多位专业老师来指导,现在诗社成员水平不断提高,可以创作出不错的诗词,更好地抒发出内心的情感。”诗社副社长安辰起告诉记者。
看着众人仔细推敲的场景,一旁的贾彦明也忍不住加入讨论。“如今村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,村容村貌明显改善,村里也有了致富产业。没有了生活压力,诗词慢慢融入了村民的生活,涌现出不少‘夫妻诗人’‘兄弟诗人’。”贾彦明笑呵呵地说。
诗香不仅飘在田间,还溢满校园。在南平望小学,阵阵吟诗声从教室传出,“君教桃李育才人,吾辈恩泽永记心。呵斥为吾增睿智,知识点缀抱金盆。”四年级学生郝彬煇正在课堂上吟诵自己创作的诗句。
南平望村常态化开展的诗词课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。学校专门成立草叶星辉诗社,学生们热情高涨,创作出了不少好作品。“创作诗词的过程中,学生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,增强了文化自信。”贾彦明说。
如今,南平望村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十岁学童,诗词创作蔚然成风。几年时间里,诗社成员由开始的十余人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人,创作出5000多首诗词。
翻看村民创作的诗词,作品涵盖田园生活、民风民俗等内容,可以从中感受到淳朴的乡风与浓浓的乡愁。不仅如此,一些作品更是与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,展现出新农村新貌,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。我们经常对村民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宣讲,让他们创作出既彰显诗词文化特色又符合现实发展潮流的优秀作品。”贾彦明告诉记者,诗社既是诗词爱好者的交流地,也是宣传新思想的好平台。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,南平望人不断从诗词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,在潜移默化中移风易俗。“在诗社没有成立前,村民闲下来就会打打麻将、玩玩牌,自从我们开始发展诗词文化,很多村民自发加入其中。”贾彦明告诉记者,“现在呀,村民越来越热衷这种文明健康的休闲方式,邻里之间交流多了、矛盾少了!”
“荷锄不放读书忙,茅舍田间诗意扬。高雅并非权贵属,农家户户种诗香。”如今,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之下,一幅诗意画卷在南平望村随着风吹麦浪徐徐展开。(作者:李坤晓 岳金宏)
来源 | 石家庄日报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