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刘三刀来源:在下刘三刀(ID:Liusandao666)
01
(资料图)
古有指鹿为马,今有指鼠为鸭。
6月1日,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,一学生在食堂用餐时,吃到了疑似老鼠头的异物。
碰到这种事,谁都会恶心,该同学气愤之余,拍了视频发到网上。
从曝光的视频中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,这黑乎乎的玩意,尖尖的牙齿,长长的胡须,看起来就是个老鼠头。
学生找到食堂讨说法,工作人员的回答直接让人惊掉下巴:
“这是鸭肉。”
鸭肉与老鼠头,风马牛不相及,这两样东西还能搞混吗?
在视频发酵之后,学校找来了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来采样调查。
市监局的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,确认“异物”不是老鼠头,而是“鸭脖”。
6月3日晚,涉事学校也发了通报,再次确认“异物”为鸭脖,为正常食物。
而且,拍摄视频的学生,还特意出面澄清,自己发现的是鸭脖。
02
食堂否认,市监局检测,校方发公告,当事人澄清,一套组合拳下来,网友的质疑声反而愈演愈烈。
“全网不会就我眼瞎吧?这TM是鸭脖?”
“指鹿为马,李代桃僵。”
“一只鸭子吃了个老鼠头噎死了,然后...”
“鸭脖上的眼睛是两颗花椒粒吗?”
“鸭脖长牙齿了。”
“鸭脖长个胡子不是很正常吗?”
“你不如信我是秦始皇。”
……
按理说官方表态这事就完了,但与大众朴素的认知和生活常识离得太遥远,所以根本完结不了。
明明透过视频看到的就是带着獠牙的“老鼠头”,为何学校和市场监管部门就认定是“鸭脖”呢?
其实,很多人不知道饭菜里吃出“老鼠头”的严重后果。
之前河北某饭店的“干锅鸭”里发现老鼠头。
卫生监督部门按照《食品安全法》规定,吊销了饭店的卫生许可证,饭店老板从餐饮行业开除。
普通饭店尚且如此,更别说一家服务上万名学生的学校食堂了。
如果坐实了是“老鼠头”,这家餐饮公司大概率凉凉。
而巧的是,涉事的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,与老鼠的渊源颇深。
早在2021年11月20日,这学校的食堂清洗间就曾被曝有老鼠。
省市区多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联合执法,场面不可谓不大。
当时很快得出了调查结果,是餐饮公司清洁工作没做好,学校对餐饮公司做出了严厉处罚。
至于具体是什么严厉处罚不得而知,有学生爆料,学校食堂仍由该公司经营。
要说鼠鼠也是这所食堂里的常客了。
在学校的贴吧里,2017年就有不少学生爆料,吃出过老鼠。
再往前追溯,吃出老鼠头的最早吐槽,来自2008年。
2008年到现在2023年……绝味鼠头,15年老店。
老字号麻辣吱头了属于是。
当然,曾经是老字号,不代表现在还是老字号。
03
不过,学校也可能是因为有过老鼠事件的“前科”,积累了一些应对这样问题的经验。
在处理这次“老鼠头事件”引发的舆论时,表现得很有章法。
网上有疑似该校学生上传的截图。
该校在“老鼠头事件”爆发之后,开始给全校师生派发任务。
在一个群名为“2022级新媒体中心……”的微信群中,不但手把手教给学生指定的“回应文案”,还细心地提示:
大家评论的时候,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包,更加真实。
截图的真伪还未可知,不过我查了一下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官方账号,该校的新媒体中心主任,确实就叫这个名字。
看着这些拟定好的回应内容,忍不住感慨:
果然,专业的人就是不一样。
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堆顶着“江西”IP的网友,整齐划一地在留言区为“鸭脖”正名。
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,已经不仅仅是老鼠头或者鸭脖的问题了,而是公信力丧失的问题了。
这个事情想说清楚,其实很简单。
直接把异物检测了,出具一份严谨的鉴定说明,把大家疑虑的“牙齿”“毛”“眼睛”“形状”等都说清楚。
然而市监局是怎么做的呢?——第一时间对“食品留样”进行检测。
也就是有学生发视频吃到了老鼠头,市监局不是去把那个“老鼠头”做检测,而是对学校的“食品留样”进行了检测。
然后说,留样一切正常,是“鸭脖”。
这个逻辑明显是有问题的啊。
按照常理来说,不管是“老鼠头”还是“鸭脖”,学校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好这个直接证据,然而学校公告,对此只字未提。
是处理了还是不翼而飞了?我们不得而知。
在关键物证已经消失的情况下,无论监管部门如何检验留样,也不会检测出“老鼠头”的存在。
既然谁都没有证据,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心理素质了。
也许从市监局直奔“留样”那一刻开始,测试的结果其实已经确定了。
这个时候再去纠结那是老鼠头还是鸭脖,实在也没必要了。
中国有句古话,叫做“识食物者为俊杰”。
对于广大网友,你识不识食物,一点都不重要。
对于学生来讲,这既不是老鼠头,也不是鸭脖。
这是一张毕业证。
来源:刘三刀,小镇做题家,感性的理科生。笔耕十余载,心忧天下事,常怀少年心
标签: